篇章一 守护工业“心跳”的电机医生
导语
300多项技术创新攻关、200余条合理化建议、17年试验站安全零事故,是他交给时代的答卷。他首创的“H级磁性槽楔可靠性研究试验”平台,节约费用860万元;自创的调相机调试方法,创效超200万元。他就是荣获省国资系统“湖南省最美职工”称号的湘电高级技师——罗卫平。
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,听听他的故事……
在湘电质量中心,电机试验的轰鸣声,是罗卫平听了十七年的工业交响。作为“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与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”试验荣誉首席操作师,这位成日与数据和精密仪器为伴的“电机医生”,总能在纷繁的电流曲线中,捕捉到最细微的异常。
一丝不苟

试验站里,一台即将出厂的高速电机全速运转,声音平稳。罗卫平手持测温仪,目光锁定在显示屏上——135度,比标准值高出5度。
       “风机叶片倒角装反了。”他声音不大,却十分肯定。
       质疑声随即而来。他没有争辩,转身取来风速仪。实测数据:5m/s,远低于设计值8m/s,印证了他的判断。
       这样的场景,在罗卫平的职业生涯中屡见不鲜。他守在公司产品流向市场的“最后一道关口”,骨子里刻着一种近乎执拗的严谨。这份严谨,源于他初入行时师傅的言传身教。“启机计时,师傅总是掐着秒表喊停。他说,多转一分钟是浪费,少转一分钟可能放过了问题。”这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,沉淀为罗卫平的职业本能。
如今,作为工作室带头人,他将这份本能传递了下去。在“导师带徒”中,他与孙增任结为师徒,被评为“湘潭市优秀师徒”。他曾为验证一个疑似故障,带着团队连续测试10多个小时,不找到“病灶”根源决不罢休。
巧思创新

在同事眼中,罗卫平是个“爱折腾”的技术大咖。他的“折腾”,源于对效率和极致的永无止境的追求。
       电机绕组温度检测,他偏偏跟“一度两度”较上了劲。通过十余次技术改进,硬是将测量偏差从10多度精确控制在2度以内。
       他的创新,常常源于生活。一次,他看到记录员校核工作量大,便利用业余时间,基于Excel平台开发出一套自动校核程序。这个“土法”编程,将效率提升了10多倍,后来更升级为湘电首套专业校核软件,沿用至今。
      还有一次,在出差的高铁上,他盯着车厢间的快换拉杆接头出了神,回厂后便创新设计出油管快换装置,解决了电机漏油现象,为公司每年节约50多万元。
他的“巧思妙想”,更攻克了行业性难题。在H级磁性槽楔可靠性研究中,他利用公司现有资源,搭建起国内首创的综合寿命验证试验平台,解决了被试产品无法在三综合平台内自身加热的瓶颈。该项目获全国总工会20万元创新补助,节约新增设备费用约860万元,为国家研发超高效电机奠定了关键试验基础。
“小改进也能解决大问题。”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。正是这些务实的创新,让他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300多项,获得专利1项,提出合理化建议200多条,为客户处理现场难题50余项,为公司节能创效超过3000万元。
攻坚克难

       创新之路,从来不是坦途。它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,更需要“钻”透顽石的毅力。
       2024年寒冬,河北丰宁,气温跌破-30℃。湘电首次承接的调相机总包项目遭遇严峻挑战。罗卫平主动请缨,带队北上。
       在冰天雪地里,没有先例可循,他们就自己摸索。自编程序、自创方法……他们将原本需要30天的调试周期,硬生生压缩至7天,让用户提前创效200多万元。这样的硬仗,罗卫平打过不止一次。在国内首台高转速异步电机的试验中,振动值始终超标。他连续半个月泡在车间,做了200多次参数调试,最终将振动值稳稳控制在标准线内。
罗卫平常说:“匠心,需要成百上千次的淬炼与打磨。”未来,他将继续以这份执着的“钻”劲,打磨每一个数据,攻克每一道难关,让新时代的工匠精神,在创新的火花中闪耀得更加璀璨。
篇章二 · 张北来信
国企先锋,湖湘榜样。动人的演绎铺陈奋斗足迹与不凡担当,质朴的书信勾勒先锋身影与动人故事,在《信声里的先锋》感受真实立体的“最美职工”。今天为你带来的是湘电集团质量中心罗卫平的工友致他的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