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湘电 驱动世界
十二条板凳精神
发稿时间:2018-01-10 23:48     浏览次数:16679   来源:本网原创

  1960年的盛夏,“放卫星,夺高产”的口号仍不绝于耳,但企业研制的某重点产品这颗“卫星”却没能放得出来:因质量不合格没能通过国家鉴定。

  这一重点产品属于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,由于职工对制造技术尚未充分掌握,加之原材料供应困难,此时盲目地用“大跃进”的思路突击攻关,很自然地导致了第一次试制的失败。

  阴云笼罩在每一个职工的心上。工人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以表达焦虑、沉重的心情:攻关攻关,实在难堪,细问原因,力量有限,若要解难,领导到场……。

  职工呼声迅速传到厂部。时任厂长程贞茂正为此事苦苦思索,纠结不安,因为这项产品拿不下来,企业无法向国家交待。此时听到不太入耳的顺口溜,反而眼前一亮,思路顿开。他反复思考后,下定决心沉到班组一线,到工人群众、技术人员中去,摸清问题的症结,寻求破关的途径方法。第二天在研制此项某重点产品的三分厂,他组织召开调研分析会,剖析失败的原因,并制定整改措施,决定将各单位的精兵强将集中到三分厂,先补全由于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,留下的一堆残缺不全且存在许多设计问题的图纸,纠正设计错误,同时推行“厂领导+工程技术人员+一线职工”模式进行质量攻关。

  攻关组查找出了26项质量关键,其中最关键的是大轴。大轴是产品的核心部分,仅毛坯就重达10多吨,4米长,中间大,形如一个倒放的“大腰鼓”。由于采用内孔加工,技术复杂,第一次试制中费了很大的劲加工了3根,没有1根达到质量要求。

  程贞茂了解到问题的症结后,决定攻关战首先向大轴开刀,自己坐镇大轴班,一竿子插到底。此后的近半年时间,他每天一上班,就骑着自行车直奔大轴班,和总工程师刘隆士一起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及一线职工开“诸葛亮会”,大家站着围成一圈,你一言我一语把前一天加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摆出来进行分析,并提出破关办法。大轴班的工人师傅们见他们天天都去,大有打持久战的架势,就做了十二条简易板凳,用绳子拴在一起,一上班就早早摆出来,等候他们到位,会后再将板凳放至墙角。就这样,历经半年时间的奋力拼搏,攻关组前后共解决了大轴加工上的近200个技术难题,终于攻破了这个顽垒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,工厂还同时做好了整章建制等方面的工作。如在技术改造方面,重新建立了36套规章制度,对工场进行改造,检修添置工装设备,并提出了“四不四按”,即不合格材料不投入,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加工,不合格零部件不装配,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和按图纸、按工艺、按制度、按材料合格证的工艺流程制度,严格把关,形成了严格、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。

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程贞茂坐镇大轴班攻关战告捷后,人心大振,工厂迅速推广经验,将其余的25项质量关键,分项组织“三结合”小组,专职专责,同时并举,全面开展,一个个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、大胆探索、勇于创新的画面不断涌现:试制中发现电机绝缘强度不够,攻关小组的成员们连续14个昼夜奋战工场,直至彻底解决问题;主推进电机换向火花问题,历经半年,7个方案,23种方法,50余次反复试验,达到设计要求的一级水平;空气冷却器漏水问题,经过多次改进加工方法和迭更材料,反复拆装,25次试验,终于解决……。

  1963年8月,该重点产品第二次试制工作全部结束,并通过了国家组织的鉴定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在总结经验时,这种干群结合、科学管理、一丝不苟对待质量的工作态度,被上级部门诙谐地称之为“十二条板凳精神”。

  点评:

  俗话说,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!“十二条板凳精神” 体现的就是湘电领导干部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,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和督促作用,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。“火车头”的带头作用,也是湘电人在艰苦条件下干群结合,追求卓越品质的动力源泉。